一名57歲清潔婦經常乾咳,既沒抽菸、喝酒,經電腦部斷層檢查,發現右下肺葉有一0.5公分的毛玻璃樣病灶,且逐漸變大,診斷為肺腺癌第一期,所幸腫瘤未轉移,透過3D影像列印定位模擬,精準下刀切除局部病灶,保留更多肺葉組織,術後恢復更快。
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李世俊表示,以往發現肺部有微小病灶,傳統治療方法切除整個肺葉,以地圖來舉例,便拿掉整個台北市,但局部切除可以縮小範圍,僅拿掉台北市內湖區,傷口較小,預後也幾乎相當。
李世俊說,肺部分為前、內、側、後單元,當病灶小、位置在血管、靜脈或支氣管分支周邊,醫師雖可利用其他輔助設備,在腦海中架
構手術地圖,憑經驗找到病灶;但為提高精準度、節省時間,3D列印能將病人體內狀況具象化、甚至印出3D模型事先模擬手術。負責執行3D列印計畫的三總胸腔外科住院醫師林冠勳說,3D列印能將醫學影像如斷層掃描、核磁共振成像轉換成立體影像及模型,替病人客製化植入物和手術導引版,適合複雜手術和微創手術,預先模擬手術時可能發生的狀況,增加手術成功率並降低失敗風險,可運用在髖關節、膝關節或下顎、胸腔等部位器官。
李世俊解釋,3D列印技術能將病人的氣管、支氣管、肺動脈、肺靜脈等邊界定位出來,透過重組後的立體影像,提供外科醫師以各種
角度旋轉,了解血管及支氣管的位置,重現影像或列印出來的一比一器官,可達到9成到9成5相似度。
但林冠勳說,若要列印出一比一的器官、構造模型,有時需5到6小時,結構更完整需花費數天,目前醫院提供服務,病人無須自費,若
僅以3D影像呈現不列印,以檢查影像檔當成底片製作,術前15到20分鐘即可完成。